修行在个人的上一句是什么(修行在个人的上一句)

发表时间:2023-09-14 11:24:01
0 0

偶然在朋友的推荐下,有幸读到李连江老师的《学者的道与术》。看到本书的标题,或许会把很多人劝退,觉得很专业,怕是读不懂。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顾虑和担心,怕才疏学浅,理解不了老师的“大学问”。但是当

偶然在朋友的推荐下,有幸读到李连江老师的《学者的道与术》。看到本书的标题,或许会把很多人劝退,觉得很专业,怕是读不懂。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顾虑和担心,怕才疏学浅,理解不了老师的“大学问”。

但是当我拿到这本装帧精美的学术著作,仅仅翻看了几页,就被老师平实的语言表述所吸引。或许你的诸多困惑,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但是通过文字中的点滴渗透,他解答了你的疑惑,而你也能读懂他的用心。

《学者的道与术》是李连江教授论治学的封笔之作,他的《不发表就出局》偏重谈如何在学术界谋生存,而本书侧重讲怎样在学术界求发展。求发展,就是把学问做好做深,实现学术创新的最优化,把自己变成学术界的一个名牌。

作者李连江,1963年生于河北沧县农村,南开大学哲学系1978级学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先后在抚顺石油学院、南开大学等大学任教,2023年8月起执教香港岭南大学。近几年,悉心总结治学经验,出版作品普惠众人。

李老师在《相信学生的创造力》中讲到:“学生必须自己读书,在读书中读懂读书,在读书中学会读书,这项功夫是不能由别人替代的。”读罢这句话,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的含义。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会读到不一样的内容,留下不一样的记忆,这个是基于每个人本身的知识基础和理解力,同时这也是为什么要读书的原因。只有自己读懂,才是真正的懂了,否则就跟没读过一样,留不下痕迹。

老师在《学会自学》中讲到:学有四种境界:想学、真想学、真学、学会。”学习这件事,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做,怎么有些东西就是学不会呢?以前总觉得是能力问题,但是读到这篇文章,突然顿悟:哪有什么学不会?其实是不想学而已!

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在一件事上投入的时间多,另一些事情的投入时间必然少。你越是愿意投入时间做的事,学的东西,说明你越愿意学,反之则不是你所愿意的。所以说学会自学,是一种能力,越早认清自己的学习方向越好。

老师在《留有余地》中讲到:“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已经踩了红线,怎样及时发觉已经进入危险区?答案是注意倾听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信号。珍惜自己的健康,保持对身心健康的敏感,才能及时捕捉到身体发出的信号。”

读到这段内容之前,我已经感觉到眼睛干涩了,这是眼睛给我释放的信号,而我却选择视而不见。其实休息一下再继续看书,效果会更好。就如老师告诉我们“张弛有度,珍惜自己,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老师在《车老师学写作》中写道“原来老师写文章也要修改!”在另一篇《写作》中讲到“研究就是思考,思考就是写作。……写作就是思考,思考就是写作,两者合二为一。……写作就是不断修改。”

研究、思考、写作、修改,老师用朴实的话语,告诉我们写作的步骤。他见过了大师的手稿,才悟到写作这件事,发表后和初稿之间,还隔着反复修改。写作的过程,就像是拼图,但图片是需要自己加工的,而自己就是那个总设计师。

读罢全书,收获颇丰,金句精华,逐一摘录。伴着李老师在本书中的“诸多提醒”,与大家分享以上三个偶得的思考与收获。除此之外,书中关于如何平衡生存与发展,学术与生活,短期和长期等观点,也都值得大家去一探究竟。

术与道,说来玄妙,其实都是常识。《学者的术与道》讨论的是学者职业的意义,是留给后辈的经验心得,很适合志刚踏入学术圈的年轻人,以及在学术圈迷失的年轻人。把这本书作为向导,迷茫焦虑时翻一翻,会得到些许共鸣与启发。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

全部评论 0条
请先登录发表后评论(·ω·)
表情
发表
1页,跳至

金币

主题
最新发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