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对税制进行改革,最终实现了晚唐以来的税制转型。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直到取消人均税和征收土地为基础的财产税。这次税制改革是“康乾盛世”的重大成果之一,对中国产生了
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对税制进行改革,最终实现了晚唐以来的税制转型。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直到取消人均税和征收土地为基础的财产税。这次税制改革是“康乾盛世”的重大成果之一,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国人头税的变化趋势:从两税法到一条鞭法
在清朝之前,中国已经征收人头税两千年了。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兴起,农民不得不承担四税:土地税(地租)、人头税(口税、工资税)、杂税、徭役。长期以来,人头税是国家最重要的税收。
比如西汉初期口税120元,一家五口一年需要交600元。秦汉时期的粮食价格是每石30元,一户人家每年要交20石粮食。这是什么概念?据《食货志》等文献记载,秦汉时期“百亩所得不超过百石”,“一家五口占百亩地”,相当于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来自口税。这还是在赋税很轻的汉初。到了中后期,人头税还会进一步增加,百姓的压力也会进一步加大。难怪很多人会选择逃离。
到了唐朝后期,由于农民大量逃亡,均田制崩溃,土地兼并严重,传统的税制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唐朝开始实行两税法。两个税法是把所有的税合并起来,在夏秋两季分两次征收。两个税法降低了人均税额,主要强调“每亩税”。这时,土地税的重要性开始超过人头税,这是中国税收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明朝后期,张实行“一条鞭法”,将所有税种统一为一次征收,简化了收税程序。“一条鞭子法”的实施是人口税向土地税扩散的开始。但是各地执行的标准不一样。有的地方以丁为主,田为辅,有的地方则相反。所以“一鞭法”只能算是“一亩三分地”的部分实现。
此外,“一鞭子法”未能实现减税。“一条鞭子法”虽然简化了税收种类,但并没有规定一年的税收总额,让上下官员随意增加,人数也不是只有多少就有多少。到明朝末年,朝廷除“一鞭”外,还征收了近二十种杂税,其中最著名的是“三率”。这时,人民的负担大大增加了。
清朝入关后,继承了明朝的“一鞭法”,废除了一切杂税。顺治前期,清朝无法掌握全国土地和人口数据,所以按照万历时期的数据进行采集。为了赢得民心,顺治皇帝还多次减税,促进了经济复苏。
1661年,全国战争基本结束,顺治皇帝第二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人口为2107万。按照一丁五人口计算,全国人口恢复到1亿左右。
二,康熙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顺年年间,全国税制承袭明朝“一鞭法”,使得各地税收标准不统一,丁银征收较为混乱。法院规定“凡登记在册者,60岁以上者予以驱逐,16岁以上者加注,加注之后再加。”即16岁至60岁的男性为丁,需要缴纳丁银。但是,每个季度征收多少由地方政府决定。
为了给收集丁印提供数据,清朝于1651年开始进行人口统计,并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虚报人口的现象是我们公司普遍存在的空。很多地主、乡绅、官员为了减少税收,故意藏人。有些人因为税收太重只能逃,于是当地政府会把税收全部分摊给没有逃的人,加剧了社会矛盾。
康熙上台后,大规模鼓励开荒,全国人均土地出现了罕见的增长。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土地税也会增加。康熙中期国库积累4000多万元,大部分来自田赋收入。与土地税相反,个人所得税很难征收。
据统计,康熙后期人口达到1.5亿,丁口人口应该在4600万左右。而清朝只有2576万人,可见当时逃亡躲藏的人很多。
康熙帝考虑到征收人民收入税造成农民逃亡,引起社会动荡,宣布“民以育之,绝不加税”。这一政策于1712年正式实施,具体措施是在1712年丁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征收丁税。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征税。
1712年,清朝丁口数2462万,丁税总额335万两。按照这个数据,已经到了人头税的历史新低。以明朝万历年间为例。当时全国人口约1.6亿,户籍人口6000多万。也就是明朝要缴纳丁税的人口是清朝的两倍多。明朝地主官僚有免税特权,所以百姓负担很重。
三,“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
固定人均税收并不能解决人均税收不均的问题,因为以前各地的人均税收标准不一样,每家每户的人口都会发生变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廷规定“缺人由本户新添者补之,亲戚多者不足,粮多者不足。”就是缺人的话可以找其他家庭“顶上”,这样就可以调节平均数了。
但士绅和官员会利用这一规定钻空,以“充值”为名,将士绅的丁银“充值”给老百姓,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康熙末年,“坦丁入穆”在广东省试行。
1723年,雍正继位,直隶总督李让直属衙门的丁胤立田。第二年,雍正帝在河北推行“坦丁入穆”。“摊丁入亩”又称“地丁结合”,即把丁税摊成土地税,“到处征收丁银,每个地方给一两,摊丁银二分二厘,然后直接抄全省。”乾隆年间,“坦丁入穆”已经很流行了。
雍正皇帝雍正帝
“摊地入亩”的实质是取消人头税,只收土地税。“坦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自唐代以来的税制改革最终完成,意义重大。首先,土地平摊成亩,土地越多,纳税越多,土地越少,纳税越少,使得优待士绅地主、免除缴纳白银的特权从明朝开始被废除,从而减轻了普通百姓的负担,使社会更加公平。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因为雍正帝全面推行“分田为亩”,损害了地主的利益,很多士绅学者都用文章和小说来抹黑雍正,所以小说和电影中的雍正形象都是心狠手辣。
其次,地口合一后,统计人口的意义降低,于是丁口的编编被取消,减轻了国家对人的人身束缚,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征收人口税,彻底解放社会生育压力,促进人口增长。同时,民众也不会刻意隐瞒人口,使得官方人口数据越来越接近实际数据。
第三,税收公开,征收程序简化,地方官僚无法增加税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但“均田制”毕竟属于古代社会的税收政策,有很多局限性。首先,改革的真正目的不是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而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其次,“撒钱入亩”并不能完全禁止地方官僚增加税收。到了清末,各种增税事件又出现了。第三,土地兼并的问题不是“摊地成亩”就能解决的,地主还会把增加的税收转嫁给佃户,这让老百姓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