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存单是受储户欢迎的存款产品,目前许多银行的大额存单已销售一空。例如,某国有大型银行的手机银行上已经没有可购买的大额存单。某国有大型银行的大额存单销售界面由于大额存单紧俏,许多人
大额存单是受储户欢迎的存款产品,目前许多银行的大额存单已销售一空。例如,某国有大型银行的手机银行上已经没有可购买的大额存单。
某国有大型银行的大额存单销售界面
由于大额存单紧俏,许多人看到银行有出售大额存单就立即抢购,但由于着急购买,忽视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一个银行的高端客户购买了一款20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存了1年半后就后悔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后悔呢?我在文章的下半部分解说。
银行存款产品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有不少人因为感觉定期存款等银行存款产品很简单,就没有去深入了解储蓄规则,所以存在一些误区。特别是大额存单,作为银行一种较为特殊的存款产品,许多人更是没有搞懂其中的规则。对于大额存单要注意的事项较多,但从增强大额存单流动性,提高到期时的实际收益的角度来看,在购买大额存单时要注意如下3点:
一、留意是否可转让
银行为了提高大额存单的流动性,在自身的手机银行上建立了大额存单转让平台,急用钱又不想提前支取损失利息的储户,就可以通过大额存单转让平台将存单转让出去,这样就可避免因提前支取而损失绝大部分的利息。
因此,大额存单的转让功能是一个好东西,它能提高大额存单的流动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款大额存单都具有“可转让”的功能。
例如,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正在销售的多款大额存单中,就有几款是没有标注“可转让”字样的,这样的大额存单就不能进行转让,在大额存单没有到期又碰到急用钱时,就少了一种变现的途径,只能进行质押贷款或是提前支取,就少了转让这一重要的变现方式。
同为30万元在快存,一款可转让一款不可
二、正确理解起存金额
许多人都知道,大额存单的起存金额是20万元。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大额存单都是20万元起存。鉴于大额存单的稀缺性,银行为了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存款需求,会提高一些大额存单的起存金额,例如将起存大额提到至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等。
许多储户对大额存单的起存金额的认知是不够的,他们只知道起存金额是购买大额存单的门槛,却不知道起存金额还会限制到大额存单的部分提前支取。
银行为了增加大额存单的流动性,对大额存单开放了部分提前支取的功能,有的大额存单只有1次部分提前支取功能,有的有2次部分提前支取功能。
同时,银行对于大额存单的部分提前支取设置了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大额存单部分提前支取后剩余的金额不能少于本期大额存单起存金额,注意是“本期大额存单的起存金额”,而不是20万元这个普遍的起存金额。
某银行一款20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
例如,某期大额存单的起存金额是30万元,那么你部分提前支取之后剩余的金额不能少于30万元。再如,某期大额存单的起存金额是200万元,那么你部分提前支取后剩余的金额不能少于200万元。
这条“起存金额对于部分提取支限有限定”的规定,就是导致许多银行高端客户后悔的原因。他们选择购买高起存金额的大额存单,但却在日后的部分提前支取中遇到了麻烦。
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高端客户购买了一款20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存了1年半后就后悔了,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正好存了200万元,想提前支取20万元却不行。因为如果提前支取20万元后,剩余180万元的金额低于200万元的起存金额,所以不能部分提前支取。如果要提前支取,只能全额提前支取,这样就损失了许多利息。
三、分开金额储蓄
在存定期存款时,许多储户会将一大笔金额分成几笔更小的金额,存为多笔定期存款,也就是“化整为零”。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不论金额大小,同一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都是一年的”。例如,100元的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与50万元的3年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是一样的,都是3.0%。那么,“化整为零”的目的就是为了盘活定期存款的流动性,方便急用钱时能按需支取合适金额的定期存款。
同样的,目前大额存单的利率也与定期存款一样,不会因为金额高而存款利率高。因此,我们在储蓄大额存单时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做法,这样就能增加大额存单部分提前支取的次数,从而增强了大额存单资金的流动性。
例如,你有一笔100万元的大额资金要购买大额存单,如果存为一笔100万元的大额存单,那么这笔大额存单至多只有2次的提前支取机会。但如果我将100万元的资金,分为2笔50万元购买大额存单,每笔大额存单都有2次的部分提前支取机会,那么这笔100万元的资金合计就有4次的部分提前支取机会。
如此,这笔100万元大额资金的流动性就增强了许多,也就可避免因日后急用钱而导致全额提前支取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了大额存单到期后的实际收益。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本站无法甄别其准确性,建议谨慎参考,本站不对您因参考本文所带来的任何后果负责!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做删除处理,谢谢。